close

圖片來源:http://environe.blogspot.com/2008/05/bystander-effect-and-its-effect-on.html
圖片來源:http://environe.blogspot.com/2008/05/bystander-effect-and-its-effect-on.html

旁觀者的冷漠(bystander apathy),
這用語是來自1964年紐約市街頭珍諾維絲(Kitty Genovese)謀殺案的研究。
很多人目擊了這個事件,卻沒有人伸出緩手。
起初,這行為只是被拿來譴責紐約市居民的無情,
但社會心理學家拉坦尼(Bibb Latane)和達利(John Darley)透過研究,
得出一個結論:觀察的人越多,幫助的人越少。
-情感設計:第五章 人、事、物(p.184)


我記得自己曾有過旁觀者的冷漠情形,
是在一個路口吧,騎車過去看到一隻狗在地上哀嚎著,
似乎剛被車給撞到,很痛的樣子,
我慢慢地從他身旁經過,多看了幾眼,
這當中,一直反覆的思考,到底要不要插手幫他,
到最後…還是騎走了。
思考至最後的結論:附近這麼多人,或許有人會幫忙吧,那我就不需要插手了。


旁觀者的冷漠就是人這樣的一個思考模式,
不只是我,這世界上每天都在發生,
像上次有個身障人士被酒醉名人毆打,
旁邊有很多人,卻沒人下場阻止,
這也是一種旁觀都的冷漠。


在創作中這個元素可能會是個主要元素,
在社會事件中,也是個非常重要的民眾心理,
觀者的心理外在看來冷漠,心理卻是非常掙扎的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子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